-
王勃送杜少府詩的高城遠望
關(guān)于王勃詩文集,《四庫提要·王子安集》云:“本傳稱其有文集三十卷,而楊炯集序則謂分為二十卷,具諸篇目。
2025-10-15
-
清末,一個山西考生的北京印象
光緒二十年(1894年),來自山西省太原縣赤橋村的村民劉大鵬鄉(xiāng)試中舉,獲得了前往北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2025-10-13
-
傳統(tǒng)家訓的思想史意義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家訓以家族為單位傳遞道德規(guī)范、治家理念、處世智慧等,是圣賢經(jīng)典的世俗化、實踐化、生活化載體。
2025-10-13
-
《莊子》“濠梁觀魚”的“知”與“樂”
《莊子》一書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既富有哲理性又不失趣味性。
2025-10-11
-
宋人的廣告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鋪和廣告。
2025-10-10
-
芥子納須彌,補書見天地
在信息爆炸、閱讀日漸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習慣了與文字在屏幕上進行短暫的交會。
2025-10-10
-
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的起源考
眾所周知,月餅是我國人民歡度中秋的節(jié)俗食品。
2025-09-30
-
中國文學時空的那輪明月
每臨中秋懷月,每每在中國文學長河里遇到月,總能感受到一顆散發(fā)著民族氣質(zhì)的文心。
2025-09-30
-
賞月詩詞的科學性
中秋佳節(jié),人們除了吃月餅之外,賞月也是必不可少的保留節(jié)目。
2025-09-30
-
兩百多年前,袁枚寫盡了吃螃蟹的講究
編者按:近日《袁枚的講究:趣讀〈隨園食單〉》(林衛(wèi)輝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廣雅2025年8月)一書問世,作者細讀“食單”,從粵菜的鮮、官府菜的雅,到武夷山茶、蘭陵酒等,呈現(xiàn)一席驚艷無比的“隨園宴”。
2025-09-30
-
王陽明“致良知”的四個維度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觀念,他曾言“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2025-09-29
-
那道“水滸”的波光
一 年內(nèi)我二度赴江蘇淮安。
2025-09-29
-
趣味的競賽:一條清代碑學的闡釋路徑
傳統(tǒng)的中國藝術(shù)史研究往往關(guān)注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家及其作品,使用的多是書論、畫論等傳統(tǒng)材料,這種“內(nèi)部研究”對于搭建中國藝術(shù)史的基本框架至關(guān)重要,但在研究某些跨時段的藝術(shù)現(xiàn)象時往往缺乏縱深。
2025-09-26
-
施耐庵是杭州人的依據(jù)
《水滸傳》是施耐庵編著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2025-09-26
-
《新郎》:有始無終,悠然無架構(gòu)
江南有一位孝廉,名梅耦長,他說同鄉(xiāng)有個孫老爺,當年德州主政,審處過一樁奇案。
2025-09-26
-
靈光奇氣耀溪川——《詩詞散論》的源與流
八十多年前,大西南的崇山飛水間,一位中年教師與一群學生徒步流徙于黔川交界。
2025-09-25
-
我國桂花起源考
植物在自然界的起源多屬蠻荒時代之事,無法具體稽考,本文所說桂花起源是指該植物最初為人們明確發(fā)現(xiàn)與認識,見諸記載并開始引用的情景。
2025-09-23
-
《核舟記》中的江南人文經(jīng)濟學
清晚期·核舟 民國·桃核元寶核舟 均蘇州吳文化博物館藏 在明末文人魏學洢的《核舟記》中,生動描寫了“奇巧人”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的核雕技藝。
2025-09-22
-
于“沒要緊處”,寫“正文筋骨”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深心密慮,字斟句酌,綿密精巧,讀來卻讓人感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2025-09-22
-
古代典籍里的和平敘事
中華民族的和平性基因根植于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的農(nóng)耕文化,積淀為先賢圣哲的思想與觀念。
2025-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