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效”的考量 ——從影視劇中“酷刑拷問”的情景表現(xiàn)說起
一些影視劇作品中,在表現(xiàn)敵人拷問革命志士時,把寒光逼人的刑具,鞭撻、火烙等施刑過程,凄厲慘叫與血肉模糊的慘狀用特寫鏡頭逼真渲染、展露無遺。這些情境表現(xiàn)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揭露敵人的兇狠殘暴,歌頌革命者的堅貞不屈。
毋庸諱言,恐怖殘忍的酷刑拷問是反動派、敵人鎮(zhèn)壓革命志士的慣用手段,是革命者在對敵斗爭中面臨的嚴酷考驗。這類繞不開的場景無疑是編導最難設計、最難掌控的敏感課題。其創(chuàng)作存在逼真性要求與虛構情景再現(xiàn)的突出矛盾:一邊是殘虐的暴力行為,一邊是不屈的英雄品性,二者又同時交織于刑訊室這樣一個“魔鬼”狂舞的恐怖場景中。這些內容會對觀眾的感官和情緒造成強烈刺激,而這一切又必須是完全虛擬的。這種表現(xiàn)的嚴肅性與創(chuàng)作難度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在這類影視作品中,酷刑拷問情景的重要性往往超過了一般的情節(jié)設置,具備獨立存在的意義。由于假設性的實際狀況,一方面要通過實景、實物和實際操作,努力營造出觀眾認同的真實;另一方面,又必須防止露出明顯的“假象”和“破綻”。同時,還必須巧妙地躲閃那些驚悚細節(jié)和兇殘鏡頭,最終將恐怖情景升華為藝術真實的審美場面。這就進一步增添了表現(xiàn)的難度。
當前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采用“逼真”的設計理念和導演手法,企圖通過大力渲染、強烈刺激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和藝術效果。這種“用心良苦”的程式化運作帶來了一定局限性和一些始料未及的問題:忽略觀眾產生的感官本能糾結;忽略敵人形形色色的狡詐、欺騙伎倆的表現(xiàn);忽略革命者應對迫害時的智慧;忽略敵對雙方隱性的心理博弈過程;忽略“虛擬恐怖”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的轉化。
十九世紀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過:“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或作家,取得了這個‘丑’或那個‘丑’,能當時使它變形……只要用魔杖觸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羅丹藝術論·遺囑》)這個所謂的“魔杖”不是別的,正是藝術真實的創(chuàng)造職能。在藝術家面前,任何原始形態(tài)丑陋、兇殘、驚悚的形象和事物,都必須完成這種“魔杖”點撥的轉化,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這是藝術應有的功能和職責。
應該看到,酷刑拷問并非只能用“超強逼真”“過度渲染”的處置才能顯示其張力。在中外文藝經典與久演不衰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中,如《在烈火中永生》《趙一曼》《劉胡蘭》《野火春風斗古城》《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就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處理刑訊拷問情節(jié)時沒有沿襲“血淋淋”的慣性設計,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年的實際情況是敵人對吳石施行了慘無人道的酷刑拷問。據(jù)記載,吳石被捕后,從1950年3月5日至4月7日一個月零兩天時間內,被高頻率提審30余次,每次長達數(shù)小時。最終被折磨得傷痕累累、體無完膚。但該劇卻回避了正面施刑的過程,轉而著重描寫敵人誘降、逼降的“心理戰(zhàn)術”。這種設計不僅深刻揭露了敵人的兇殘、狡詐、瘋狂,更凸顯了吳石的無畏、鎮(zhèn)定和智慧。劇中,吳石被判極刑,他衣冠齊整,面目從容,走向刑場前還念念不忘將舟山解放的喜訊轉告一同赴刑的戰(zhàn)友,讓觀眾深深體悟到革命志士的犧牲不是悲戚的落幕,而是信仰的堅守、氣節(jié)的彰顯,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xiàn)的高度統(tǒng)一。這是在理想觀照下的英雄主義本色的真實,是觀眾能從中獲得啟悟與警示的真實,是美學轉化達到的藝術的真實,效果是積極的、勵志的、鼓舞人心的。在網上讀到眾多觀眾的肺腑之言:“電視劇的最后幾集不想、不敢、不忍看下去了。怕他們被捕、怕他們受刑、怕他們跟親人訣別,更怕他們離去……”從具體創(chuàng)作手法來看,處理此類情節(jié)也可多樣化且注重審美,如象征性的寫意、全景中的部分遮掩、影影綽綽的虛現(xiàn)、遠距離攝影、細節(jié)畫面閃現(xiàn)、人物表情傳達等,這些手法均能展現(xiàn)獨特的藝術效果。
總之,不能簡單地認為,酷刑拷問的場面越恐怖,就越能顯示革命者的堅貞和敵人的兇殘,從而層層加碼,強力刺激,肆意渲染。創(chuàng)作者應高度重視呈現(xiàn)效果與觀眾的反饋,兼顧藝術的審美要求,以及對觀眾心靈深處帶來的久遠的影響,避免簡單化地偏離藝術軌道的“逼真主義”傾向。創(chuàng)作者應立足全局、辯證思考,并對酷刑表現(xiàn)的可信度、傳播效果、美學價值作出綜合的準確判斷。不達其“度”,影響效果;過度渲染,適得其反。它們都無法完美實現(xiàn)創(chuàng)作宗旨,滿足廣大觀眾的要求。
另外,長期復雜的對敵斗爭,鍛煉了革命者的斗爭策略和應對智慧。在具體環(huán)境允許和不違背革命原則的情勢下,酷刑拷問中革命者運用“反騙”“攀敵”“攪局”等手段,也是當年斗爭中的常態(tài),而現(xiàn)在影視作品鮮有表現(xiàn)。在表現(xiàn)堅貞不屈的斗爭品質與維護親人安全的情感沖突的決斷上,一些影視作品也顯得草率和隨意,缺乏深入的開掘和細膩的刻畫。這無疑是有待深入研討的重要課題。
真善美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準則,也是實現(xiàn)其根本功能的渠道。藝術創(chuàng)作只有在真實的基礎上,既深刻體現(xiàn)思想立意,又最終達到美學意義上的升華,才能成為上乘的、優(yōu)秀的作品。美是心魂的認知、情志的體悟、超驗的神韻、陶冶的力量。美是藝術永恒的歸宿。
(作者系大學教授、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