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后杞菊賦》的詼諧
“烏臺詩案”是蘇軾遭遇的第一場近乎致命的政治危機。相關(guān)介紹會提到,他有一篇《后杞菊賦》,在那場禍?zhǔn)吕锍闪斯賵鲂∪藗兊陌驯?,但今天的人可能不容易明白那篇文章為什么能闖禍。
據(jù)蘇轍事后的解釋,蘇軾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在朝中處境困難,便上疏請求外任。任地方官期間,他看到新政的弊病,不方便明言,遂“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利用文學(xué)的形式,以具體事件為由頭,委婉地發(fā)表見解,希望以如此的方法產(chǎn)生影響力,有益于國家。結(jié)果給了嫉恨者可乘之機,他們不斷對蘇軾的文字斷章取義,跑到神宗面前告狀。最開始神宗不愿追究,但終究架不住一伙臣下反復(fù)吹風(fēng),勉強同意追究蘇軾“謗訕朝政”的罪名,因此引出了“烏臺詩案”。
《后杞菊賦》是蘇軾在那段外任時期“托事以諷”的作品之一。話說,唐代詩人陸 龜蒙曾寫有《杞菊賦》,他自稱“天隨子”,在賦序中講述家宅荒涼,屋少地多,于是在院子里修了一所書齋,再在書齋前后種了很多枸杞與甘菊。到了春天,就每天讓孩子們摘兩種植物的嫩苗,作為代茶飲和蔬菜。差不多二百年后,蘇軾跟腳作了一篇《后杞菊賦》,全文帶著自嘲的面具,實際卻是諷刺變法:
“天隨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猶食不已,因作賦以自廣。始余嘗疑之。以為士不遇,窮約可也,至于饑餓嚼嚙草木則過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時。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然后知天隨之言可信不繆,作《后杞菊賦》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誰使汝坐堂上,稱太守,前賓客之造請,后掾?qū)僦呑?,朝衙達午,夕坐過酉,曾杯酒之不設(shè),攬草木以誑口,對顰蹙,與箸噎嘔。昔陰將軍設(shè)麥飯與蔥葉,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豈故山之無有?!壬犎欢υ唬骸松皇?,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黑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較豐約于夢寐,卒同歸于一朽;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p>
賦序的大意是:
陸龜蒙說,到了農(nóng)歷五月的夏季,他還在吃老硬苦澀的枸杞葉和甘菊葉,我本來是不信的。我尋思著,士大夫就算沒混上個好生涯,因為清貧而減省著過日子,那倒是正常的,至于宣稱挨餓到吃草啃樹皮的程度,就未免夸張了。至于我呢,做官十九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連累全家跟著越來越窮,吃穿用度,都趕不上當(dāng)年在家里當(dāng)少爺?shù)臅r候。等到遷職到密州做太守,慘到了什么程度呢?不過是想吃頓飽飯,可是官廚里啥都沒有,我愁得不行,只好每天同通守劉廷式一起,帶著從人去往荒廢的古城,沿著那里廢棄的菜圃繞來繞去,揪些個枸杞和甘菊的葉子帶回來做菜吃。吃完了,我倆用手摸著肚子,自嘲地笑起來。這時候,我才明白,人家天隨生不是亂說。于是,我做篇“后杞菊賦”自嘲,也是自我解答。
賦文的內(nèi)容則大致為:
咱就說了:“哎呦喂您這位先生!究竟是哪一位讓您成了今兒這樣兒?——怹讓您做了太守,不斷有賓客前來造訪、和您商量事兒,還有吏役在周圍奔忙辦差,從早上開始辦公,一直干到太陽落了西,可是怹又讓您一杯酒都拿不出來,只能去揪草木葉來騙嘴巴。那樣做成的飯食可真難下咽??!讓人對著飯桌皺眉頭,剛舉起筷子就直作嘔。您比比漢代大儒井丹!所以您在這里留戀個什么呢,是圖個在家鄉(xiāng)受不到這種苦,非在這里找刺激是嗎?”某先生樂呵呵地回答:“人生在世,何其短暫,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也沒啥規(guī)律可言。往昔有大魚大肉的,有吃草料的,都是在幻夢里比較多寡,最終的結(jié)局都一樣,都會被送走。他們哪個和我能比?我現(xiàn)在直接拿枸杞葉和甘菊葉當(dāng)糧食了!春天吃它們的苗,夏天吃它們的葉,秋天吃花朵和種子,到了冬天挖根吃!我就這么辟谷了??!所以,大概其,我會高壽!”
傳統(tǒng)生活里,人們確實喜歡把枸杞嫩芽與甘菊嫩苗當(dāng)鮮蔬,但二者都是初春的時令風(fēng)物,只能在最嫩的時候吃吃,時節(jié)一過,枝葉長成,變粗變老,就沒法吃了。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人們迫不得已,會采食兩種植物的苦澀老葉,“饑餓嚼嚙草木”,那就是鬧饑荒。這,是《后杞菊賦》的背景。所以,宋人讀那篇賦的時候,會比今天的讀者有更生動的感覺,會看到活生生的畫面:“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p>
堂堂的密州太守為了能吃上一頓有下飯菜的飽飯,同通守一起,帶著隨人,在寥落古城的荒廢菜圃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到處找能吃的枸杞芽和菊苗芽。很多百姓可能不熟悉新太守,只覺得領(lǐng)頭的是個陌生人影,于是那一群人簡直像一伙逃難的饑民,甚至宛如鬼影。那群影子還一天天地反復(fù)出現(xiàn),許是往昔災(zāi)荒戰(zhàn)亂年月餓死在古城里的冤魂們忘不了生前最后的饑餓,于是一齊冒出來,繼續(xù)四處找東西吃?
到全賦結(jié)尾,還進行了升華,賦中人物由怨鬼升華為飛仙:人人都知道,杞、菊的嫩苗只能在春天最初那幾天吃個新鮮,但形勢逼迫,作者我就一年四季都吃它們了,拿它們代替糧食!先吃苗,然后吃葉,葉子吃沒了再吃花朵和種子,到了冬天,別的都沒了,就挖根吃!這是修煉服食的方法啊,指不定這種方法真能讓我創(chuàng)造奇跡,成為一則長壽的傳說呢!
蘇軾在這里是用道家觀念展開諷刺。按照道家的理論,如果凡人摒棄正常的飯食,遵循一些道家規(guī)則,只吃某些特定的東西,包括某些植物的花、根、葉等等,能夠擺脫肉身,變成神仙;或者效果差一些,那也能長生不老;再差則是能長壽。自漢晉至唐宋,也一直不斷有癡人真的加以實操,結(jié)果產(chǎn)生了各種奇怪現(xiàn)象。可是,古人的大多數(shù)對人生和世界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他們雖然不懂得科學(xué)道理,但就親眼所見也會模糊地明白,很多高人的修煉過程,其實就是在長期的節(jié)食、乃至斷食當(dāng)中慢慢將自己餓死。于是,當(dāng)時有文化的人都能讀出潛臺詞:
給宋朝當(dāng)官的代價是沒飯吃,皇帝您是打算活活餓死我們這些臣子嗎!還是說必須修煉成“不是人”才配效忠趙家天子?都得像王安石那樣徹底沒人欲、喪失正常感覺到香臭不知,才能入皇帝的法眼吧!本來仕途十九年的代價就已是家境越來越差,現(xiàn)在可好,飯都吃不上了!那我就干脆辟谷,在密州的衙門里上演一出原地飛升!
如此的俏皮話一旦在蘇軾的朋友圈流傳,再跨圈傳播,在不同的朋友圈里流進流出,那些新政的反對者得笑成什么樣呀。要緊的是,蘇軾的朋友圈對神宗是開放的,神宗也是加了關(guān)注的,他每發(fā)一條動態(tài),神宗早晚都能看到。自唐虞以來,餓死太守的朝代不能說沒有,但也不能算多,太平歲月里餓死太守的就更是稀罕,按照蘇軾那一條動態(tài)的說法,老趙家的大宋可是多奇葩的一代“圣朝”啊。
蘇軾這么嘴皮,但從太皇太后到王安石等人物都出面救他,而且還真給救下來了。所以,仔細琢磨一下《后杞菊賦》的文義,倒是有助我們體會宋朝的政治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