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南方”到“新南洋”: 中國文學新浪潮推介活動走進新加坡
10月1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指導,新加坡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與新加坡作家協會共同舉辦,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卓爾書店及相關大學支持的2025年“新南方、新南洋”文學交流活動走進新加坡,中國作家陳崇正、學者趙稀方、沈慶利與新加坡文學界人士充分交流,開展了一系列充滿文學和思想深度的對話。

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陳崇正、趙稀方、沈慶利與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新華文學》總編輯劉瑞金,新加坡作家協會副會長、詩人周德成展開對談,就“新南方”與“新南洋”創(chuàng)作話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極具深度的對話。新加坡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負責人、新加坡作協理事李葉明主持活動。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理事會主席孔媛女士致歡迎辭,并全程參與對話會。
“潮生四海,心安是家。對潮州文化的書寫,是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作家、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陳崇正首先向新加坡讀者介紹了他創(chuàng)作《歸潮》《英歌飯》《家在潮州》等“潮人三書”的心得與感受,追溯了作品中綿延的文脈傳統(tǒng),并由此延伸到對中國文壇“新南方”創(chuàng)作這一文學現象的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南昌大學特聘教授趙稀方認為,“新南方”這一新興文學景觀在中國的繁榮,離不開陳崇正等一批代表性作家。他還提到,當年對新馬華文文學有重大影響的郁達夫就曾提出“大作家”論,在南洋引發(fā)廣泛的討論,“新南方”與“新南洋”寫作,在情感和文化上也有著很多天然的連接。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所長沈慶利表示,“新南洋”寫作有豐富的多元特色及其濃郁的“海洋性”,這一點與“南方之南”或“江南之南”的“新南方”寫作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并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的“南北之爭”、“陸海之隔”及“五四”以來的“新舊之別”有著深切淵源。他認為,“新南方”與“新南洋”的交融大有可為,雙方也理應多多交流。

對話會上,多位新加坡作家就新加坡的文學景觀,及“新南洋”寫作的多元性與海洋性的特點各抒己見。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有本地作家提問,“新南洋”創(chuàng)作雖然具有豐富的多元性、濃郁的海洋性,但從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發(fā)展繁榮角度,還需要哪些關鍵性條件?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問到,關于“新南方”如何界定,“南方以南”可否進一步擴大?與“全球南方”和文學的“世界性”如何區(qū)別?有文學愛好者提出,中國北方也有沿海省份,包括大連、天津這樣的大城市,但為什么“北方文學”更關注土地,新南方文學卻更具“海洋性”?幾位專家就此進行了坦率深入的交流,相關討論引發(fā)了對話會參與者在思想與觀念上的碰撞與思考。
在交流環(huán)節(jié),陳崇正回應表示,作為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無論在海內或海外,都不能忽視與中國這一最巨大的文學市場和讀者群的聯系;而“新南方”之所以更具海洋性特色,除了寫大海、寫海島、寫海上生活等,還有先輩們下南洋與“過番”的歷史,以及由這段歷史所形成的對故鄉(xiāng)、對家的眷戀,以及無比鮮活的一個個與“過番”相關的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些往來密切的歷史和當代關系,必然構成滋養(yǎng)未來“新南方”和“新南洋”寫作的重要靈感源泉。

在對話總結環(huán)節(jié),李葉明表示,“新南洋”寫作在充分發(fā)揮其多元性、海洋性的優(yōu)勢,以及對接更廣闊的文壇與市場后,只要能再多出幾位“大作家”,就一定會呈現出更加繁榮的景象。這正是各國文壇理應加強交流、加強互動的原因,也是中國文學海外讀者俱樂部倡導的“中國文學新浪潮”海外推廣活動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連續(xù)兩年舉辦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