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性杂交毛片,国产第6页,天天操夜夜爱,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又黄又嫩又白,精品国产日本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覆巢之下:明末士人金聲的努力與掙扎
來源:澎湃新聞 | 徐瑞佑  2025年10月24日11:24

朱明政權(quán)的覆亡對于清初遺民們來說是心中無法釋懷的痛楚。對于后世來說,朝代變遷不過史書一角,人們所看到的也多是鼎革滾滾大勢,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個體視角下的明末,更多是面對大廈將傾的無力。金聲(1589-1645年),字正希,一字子駿,號赤壁,徽州休寧甌山人(今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zhèn)甌山村)。1645年,正值明清鼎革之際,早已辭官在家的金聲毅然舉起抗清義旗,在家鄉(xiāng)徽州起兵抵抗來犯清軍,不幸因黃澍出賣而被俘。金聲被俘后拒不仕清,臨刑前遙拜明孝陵后端坐飲刃。在這位抗清義士留下的文獻中,我們能夠看到明末數(shù)年一位地方士人為保護鄉(xiāng)里做出的努力和掙扎。

金聲像

金聲的家世與生平

休寧境內(nèi)金姓家族共計四十余支,其中共有五支被收錄入曹嗣軒《休寧名族志》、道光《休寧縣志》中?,F(xiàn)今的甌山村地處休寧東北部,距休寧城區(qū)約四公里,隸屬于黃山市新譚鎮(zhèn)。明清時期的甌山村則是在休寧城的正東方向,地處休、歙二縣交界處。道光《休寧縣志》中并未直接記載甌山村的方位,但我們可以根據(jù)金聲文集中《家墓志銘》一文對金氏族人居住地的記載來推斷。

先王父諱廷鉞號望山,世居邑之四都。

“都”,是明制中對城區(qū)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劃分,道光《休寧縣志》稱:“明制,在城曰隅,在鄉(xiāng)曰都,其屬曰鄙。”甌山金氏世代居住的甌山村,是休寧安樂鄉(xiāng)下轄四“都”中的村落,至道光時甌山村仍屬安樂鄉(xiāng),未經(jīng)變動。

山川圖

隅都圖

根據(jù)《休寧縣志》中的區(qū)域圖來看,休寧縣城區(qū)之外由東南至東北共有三座塔狀建筑物,文中所言“四都”即在城區(qū)正東方塔東側(cè),對照來看即是萬歲山東方的“金竺山”腳下。也就是說,金聲及《休寧縣志》中所稱“甌山”很有可能便是“金竺山”或“金竺山”中某支脈。

甌山金氏分東西兩支,甌東金氏分為“起、發(fā)、富、貴”四房,甌西金氏分“仁、義、禮、信、善”五房。甌山金氏奉金眉公為共祖,金眉公原姓程,東晉時其先祖程元譚公任新安太守,率族人至休寧居住,至程云公時遷往汊口(今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汊口村)。傳至眉公,眉公因少年喪親孤苦而入贅金家,是為甌山金氏始祖。根據(jù)金聲《家墓志銘》所載,金氏家族傳至金聲時為第十二代,《甌山金氏眉公支譜》中載其為“貴房存昌支文耀脈”,自金氏眉公起傳十一世至金聲父親文耀,世系簡圖如下:

金聲家世世系圖(筆者據(jù)上圖藏《甌山金氏眉公支譜》整理)

就與大家族相對的小家庭而言,金聲家庭的崛起相當迅速。如《家墓志銘》所言“先王父少好讀書,既孤苦始棄而業(yè)賈,遂發(fā)奮教子孫,雖折閱不屑意,家日落,志不少衰”。金聲祖父金廷鉞出生時即喪母,十歲喪父,少年時好讀書,但因家道中落而只得經(jīng)商謀生存。至金聲父金文耀這代,金聲家里的窘境也沒能緩解“愛山公文耀,研田不獲去為商,然其心必欲課子姓為鴻儒,未嘗一飯忘”。然而,金文耀這一代也是金聲家庭走向科舉功名的起點。金聲家庭在金文耀這一代共五個兄弟,長子文耀,次子文電,三子陶朗,四子文雷,幼子文霖。據(jù)他們的家譜記載,陶朗、文霖都有生員身份。

金聲父文耀有相、簡、聲三子。金文耀三子原先均拜在與金聲家族有世交的儒士朱震宇門下,惟金聲因少年聰慧,頗得其祖父母喜愛而被送往嘉魚就學(xué)于名儒龍韜(相、簡二兄留休寧繼續(xù)跟隨朱震宇學(xué)習(xí))。

金聲十九歲(即1616年)離開嘉魚獨自外出游學(xué),先后結(jié)識葛寅亮、葛中選、羅喻義、張湘渚(覺來大師)、宗寶道獨等宿儒名僧。金聲外出游學(xué)時常出沒文會、寺廟,居家時讀書學(xué)道,逐漸在晚明文壇嶄露頭角。二十七歲(1624年)時金聲以恩貢入北雍;三十歲(1627年)金聲與其師羅喻義在南京整治倡言為魏閹立祠的監(jiān)生陸萬齡;三十一歲(1628年)金聲赴北雍參加會試,因受許可徵、施鳳來提攜而中第、殿試受任翰林院庶吉士,并在館中與張采、劉與鷗二人結(jié)為好友。

三十二歲(1629年),金聲推薦申甫練兵以應(yīng)對己巳之役,崇禎帝擢用劉與鷗、金聲、申甫三人,后戰(zhàn)事失利,劉、申殉國,金聲亦在1630年辭官歸鄉(xiāng);金聲三十八歲時(1635年)因休寧周邊局勢緊張,在地方官的授意下金聲制定《友助事宜》并開始編練鄉(xiāng)勇以應(yīng)對不時之需;三十九歲(1636年),休寧發(fā)生旱災(zāi),臨近諸省份借機囤積米糧牟利,加重了休寧受災(zāi)情況,金聲從中周旋,極大緩解了休寧百姓的生存壓力;金聲四十六歲時(1643年)被卷入“黔兵案”,馬士英向崇禎誣告金聲所練鄉(xiāng)勇?lián)魵⒐俦?,幸賴江南士紳為之奔走才全身而退;明清鼎革之際,清軍攻陷南京,金聲同門生江天一(徽州歙縣人)率眾在徽州起兵抗清,應(yīng)者甚眾。金聲四十八歲時(隆武元年即1645年),清軍分三路圍攻徽州,他與江天一等,依憑叢山關(guān)險隘,固守績溪,清兵久攻不克,后因黃澍出賣,徽州失陷,金聲拒降清,全節(jié)而死。

下文即主要圍繞1636-1645這九年間發(fā)生于休寧當?shù)氐酿嚮?、兵變以及金聲的抗清起義活動展開。

饑荒與閉糴

在17世紀40年代前后的休寧地區(qū),天災(zāi)與人禍接踵而至,動蕩的局勢讓這片土地不再安靜祥和。崇禎九年(1636)發(fā)生過一次橫跨婺源、休寧、黟縣等多地的大饑荒《婺源縣志》載是年五月“婺源大饑,斗米價三錢,民轉(zhuǎn)糴于休(寧),道殣相望;休寧大旱,斗米二錢”?;罩菝拷鹇曇苍谒奈募忻枋鰹?zāi)情道:

往丙子夏天旱,未一月饒浙兩河涸,斗米錢百,五十郡遂告饑,鄉(xiāng)城大囂,太守閉署,中半月持錢米出賑,未及門而民爭掠,終莫能賑一人。闔郡晝劫相望,亂幾不解。(金聲:《唐太尊擢徽寧憲副序》)

旱災(zāi)之后的亂象也加重了災(zāi)荒本身的影響,導(dǎo)致了休寧縣當?shù)匦姓C構(gòu)的癱瘓和社會動蕩,“里中有惡少年,密書黃紙數(shù)百為謗,令帖,稱‘饑鼓亂’。率眾三百,日抄七家,各族無賴皆相約三日內(nèi)應(yīng)之”。(程錫類:《金正希先生年譜》)1636年饑荒從持續(xù)時間上來說并不算長,當年六月秋收后便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且休寧本地有社倉37座,分散在休寧縣各地,饑荒發(fā)生后又為何會呈現(xiàn)出如此大的亂象,以至于當?shù)卣畽C構(gòu)部分癱瘓、無米可糴呢?金聲將這一問題歸因于亂民奸商以及周邊地方政府的掠奪行為:

天旱不雨,田禾待枯,米價騰起,亂民攘臂,至勤老公祖憂念,然今所最可憂者,尚不在米貴而苦于無米可糴也。無米可糴者,外留塞不來而內(nèi)藏蓄不出也,米之留塞不來,往昔尚以外地閉糴之故,今則不然。由本地強糴耳,所在有一種奸猾亂民,見米肆多米,則煽惑愚眾劫而糴之,沿河見有載米舟筏過則系而劫糴之,甚則無分毫之價而強有力,徑掠之以去,有后至者見米且盡,尚勒米主補之以錢,聞之官,官或姑息,置不問,誤以為此饑民也。以此諸有米家亦以此故,往往畏而深藏高閣,必不敢示人,家藏數(shù)千斛,而斤斤列數(shù)斗于肆賣盡乃出.....夫今之攘臂劫者,非饑民,皆亂民也。米不惟騰貴,而徑至無米可糴,其原皆起于亂民之強糴劫奪.....淅米一至,浦口不問為休商為歙商,則官強要截入歙,既截入歙則歙大家以至賤價要而收之,不賣則寘,而高閣之商不敢不吞,聲賣是官先劫也。諸大家先劫也,亂小民尤而効之,其又何誅焉。(金聲:《與郡太守》)

在金聲看來,導(dǎo)致1636年饑荒無米可糴的源頭在于“本地強糴”而非“外地閉糴”。金聲雖在文中稱強糴者為“奸猾亂民”,但實際上強糴者不僅是官府默許下的民間無賴,甚至歙縣官府本身也有所參與,與其說1636年的饑荒是天災(zāi),實際上更多的是人禍。同時,1636年饑荒也暴露出了崇禎時期各地荒政和社會治安的問題,同在徽州的歙、休二縣本唇齒相依,但在饑荒之下歙縣長官、士紳不顧休寧死活,默許亂民截斷浙米入休,甚至歙縣世家大族出頭強行以低價買進,寧可囤積也不愿向外縣糴米。是故,金聲選擇致信歙縣長官,希望以行政命令解決歙縣強糴加重休寧受災(zāi)的問題,但從結(jié)果來看問題并未因此而解決,而是隨著秋收的到來不了了之。

緊接著1636年旱災(zāi)而來的是1639、1640年休寧所先后經(jīng)歷的兩次大旱一次洪災(zāi)?!痘罩莞尽份d“(崇禎)己卯(1639),休寧大旱,雨黃沙,日昏翳如霧,屋室積若塵土”,“(崇禎)庚辰(1640),休寧大水復(fù)大旱,黟亦荒”。從結(jié)果和影響來看,上述三次水旱災(zāi)害與1636年近似,給休寧一地帶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引發(fā)了社會治安問題,“(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先生四十三歲在嘉魚……歲饑,江右閉糴,亦有揚揚思亂者,當事務(wù)為姑息”。

大災(zāi)之年,各地官長止在自保,對臨地民生置之不理。不僅僅是面臨饑荒時各地長官各自為政,而是地方長官授意民眾搶掠米糧,甚至由政府出手扣押途經(jīng)當?shù)氐倪^路米商強取豪奪。

夙瞻斗山,雖未識荊,而徽饒接壤,義如同土,饑荒待哺,害既切膚,不得不急白臺臺,今為地方禁外糴甚嚴,至并留過商之米,所以為饒民者甚殷。(金聲:《與饒?zhí)亍罚?/span>

徽州多山,可供耕種之地不多,祁、黟、歙、休四縣多仰仗浙江杭、嚴及江西饒州府輸米,休寧更是群山環(huán)繞,唯有自西至東走水路方便進入,饒州府一旦遏糴,幾乎是斷了遭遇糧荒的休寧之命脈。非但如此,饒州府扣押過往米商也會影響到長江下游的三吳地區(qū)“所從饒入惟休一縣耳。即稱糴于貴治,所糴實無幾,初不足以為損益。又諸三吳之米商,經(jīng)饒河者皆江右之米也?!?。遏糴與扣押米商問題雖由來已久,歷朝歷代也并未能得到合理的解決,各省縣有時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并不會與臨縣“同氣連枝”,此時的中央政府又面臨內(nèi)憂外患,無暇他顧。1640年的饒州府遏糴事件便需要地方士紳出力解決。針對饒州府遏糴事件,金聲的處理措施分內(nèi)外兩類,對內(nèi)金聲呼吁鄉(xiāng)里父老輪輸,共克時艱,對外則一方面致信各地地方官,建議在各地方實施賑濟時區(qū)分亂民、饑民:

葢今之攘攘思亂者,皆亂民非饑民也,若饑民,則雖欲為亂而有所不能然,而倡亂之人則必以饑為名,使民無饑然后亂民雖欲倡亂而亦有所不能,故饑民者亂民之藉也。而即以饑民為亂民,亂民為饑民,皆有所不可,予饑民以能亂之名,則賑不惠,以為是賑我者,實畏我也,而以亂民為饑,則賑不勝,賑諸凡可以不饑者,莫不攘臂而言饑。而其弊也,諸所賑惠,皆亂民受之,而實饑者不得與焉,亂民既得利,則莫不舍其生業(yè)而待賑,是賑以召亂也。故亂與饑必分別治之,合則必弊,鄙見如此,惟高明裁察。

另一方面,金聲致信饒州府太守,希望饒?zhí)啬苁栈囟艏e和扣押米商的命令或者至少在饒河一帶解開禁制,允許過往米商運米:

今若此,則敝地之人真釜魚也,伏懇臺臺念天下一家之日,可以無下此令,即不能無下此令而亦宜如分別而禁,其自饒河而出者,其自饒河而入者聽之而特為敝縣開此一線生路,大則為關(guān)于湖口而禁無出湖,則全豫章之米可留,而其自湖而入如楚中諸米商謂宜獎而進之,況應(yīng)扼之于饒而令望風(fēng)裹足乎,此大算也。

然而,金聲的這一合理提案并未能得到響應(yīng),饒州府太守應(yīng)是對此置若罔聞。1641年金聲仍嘗試致信更高一級的地方官,希望能得到解決,也撰文托畢懋康出面從中調(diào)和。到了1642年,金聲依舊在嘗試動用自己官場上的人脈解決休寧的困境。然而,饒州府遏糴、扣押過往米商的事件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是更加惡化,最終演變成了饒州府民入徽搶劫:

今饒之賊民日以張,以為入徽行劫不勝其勞,不若一意營寨于其家而以靜待動,從枕席上作賊,刈徽人如菅,而過客必莫能與之爭,今勢燎原矣。饒大家為之主,饒大吏為之主,青天白日之下可以公行其虎狼羅剎之毒,以敝地士大夫未身當其害,初不關(guān)切,而饒之大家實身享其利,矢以力爭,且饒大吏既得故,借姑息子民之名,實收其豢養(yǎng)盜賊之利,而反臨敝地,守令以公祖父母之分使不敢以一日之守□而重違其百年之桑梓,而終之以邪說。

1642年徽州府各縣與饒州府之間的矛盾已不僅僅是徽州府遏糴和扣押米商,在饒州府官府和大族的默許下,饒州府的流氓無賴時??垩哼^往客商、入徽搶掠。敘述至此,晚明地方社會的亂象已不需贅言?;震埥尤溃骱突罩荻际峭砻鞯胤街劓?zhèn),也是晚明思想、文化熠熠生輝之處,兩地往來亦是頻繁,但到了明末時節(jié)卻演變成了如此境地。此時的崇禎政府亦無暇顧及地方之間的摩擦,作為士紳的金聲在其中的努力也付諸東流。然而,處在困境中的休寧與金聲所面臨的挑戰(zhàn)卻不僅僅如此。

兵民相殺:“黔案”始末

1642年馬士英出任兵部左侍郎,提督鳳陽,鑒于東南戰(zhàn)事吃緊,馬士英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從自己家鄉(xiāng)貴州募兵前往鳳陽。馬士英所募黔兵途經(jīng)樂平、祁門時因奸淫擄掠,為鄉(xiāng)民所堵殺,馬士英以此為借口向崇禎皇帝狀告金聲率惡民擊殺官軍,史稱“黔兵案”。我們先行從馬士英以及各地方角度對整件事情進行一次梳理。

據(jù)兵部部文記載,馬士英手下監(jiān)紀官李章玉、參將包玉稱馬士英在黔所募軍士七千余人,借道徽州的是其中兩千,過祁門時被鄉(xiāng)民殺七百余人,擄走戰(zhàn)馬六百匹,馬士英《復(fù)徽州眾鄉(xiāng)紳書》中詳述了黔兵自貴陽前往鳳陽的路線和各分支情況:

當日自武陵發(fā)兵東下,步兵從舟而馬不可越洞庭涉長江,不得不取道長沙者,勢也。江路險而梗且兵多,陸路坦而寧且兵少,監(jiān)紀官之取水不從陸,亦勢也。原擬出九江會于皖口,不意左兵在秋浦,逼使由徽,此意外之變局也。又不意押馬諸將以人馬眾多,店舍槽鍘不便,分先后兩路而行,則又變局中之變局也。然豈料前途有人焉,設(shè)阱而殺之也哉...在祁門者三百人無孑遺焉,在樂平者五百余人止存十一人焉,弋陽者二十余人俱喪。(馬士英:《復(fù)徽州眾鄉(xiāng)紳書》)

趙吉士《黔案始末》中記載黔兵案中的首次沖突事件發(fā)生在1643年三月二十二日。三月二十二日,黔將劉玿珽、謝上用、李華玉、姜美等統(tǒng)兵三百余人入樂平境,自稱為鳳督馬士英所募,樂平當?shù)亟M織犒賞,軍士休養(yǎng)兩日余。至二十四日,謝、李、姜三將詭稱將先行離開,劉玿珽及所部仍停留在樂平境內(nèi)向當?shù)卣账麇X糧馬匹,招募市井無賴隨行。中途謝、李、姜三人率眾折返,與劉玿珽一道在樂平境內(nèi)奸淫擄掠,鄉(xiāng)民不忿,聚而擊之。至三月二十五日,劉、謝、李、姜四人被押送到樂平縣城內(nèi),處死一人其余關(guān)押,全軍盡滅。

同是年三月前后,鄭昆貞傳訊徽州府各地要求士民集結(jié)鄉(xiāng)勇,阻擊黔軍。

按院鄭(諱昆貞)牌:黔兵到蕪,在初一日陸路來者,由江北去。此伙全是土寇假兵,仰速集鄉(xiāng)勇,扼要堵剿,毋致流毒。(趙吉士:《寄園寄所寄》)

三月二十四日,祁門縣接浮梁縣牌文稱有一千五百名沐國公兵士前往鳳陽守陵,將借道祁門。其中六七百余人于八日前已抵達饒州,當?shù)卣才潘麄冊谀咸焖伦∠虏⑺腿パa給食物,次日,黔軍抵達祁門,大約一百九十余人?!捌渲杏猩摹D人及土音楚語者。”祁門縣令趙文光安排他們居住在城外祠堂,但他們卻強占民房居住兩日。至二十八日又在塔兒頭殺害居民楊冬等數(shù)十人,引起鄉(xiāng)民反攻,將黔兵圍入祠堂全殲。

崇禎十六年(1643)五月前后,馬士英上疏狀告金聲率鄉(xiāng)民作亂,崇禎將該案定性為官紳誘殺黔兵,下旨緝拿涉事士民吳翔鳳、趙文光、朱世平、金聲等。消息傳至休寧,引起當?shù)孛癖姂嵖?/p>

七月二十八日,忽接塘兵小帖云:今有鳳督差兵在路揚言朝廷賞我鳳兵擒叛大功。前日徽州殺我黔兵,皇帝將府縣官拏?cè)フ?,百姓俱要砍頭,我鳳兵豈比左兵,任百姓坁敵等語……未知此語何來,竊恐傳布入徽,徽民必洶洶恇懼,山郡又構(gòu)一亂萌也。

崇禎聞訊,擔(dān)心因黔案引發(fā)民變,故遣御史鄭昆貞等人前往調(diào)查。鄭昆貞抵休后絕口不提自己要求徽州府士民阻擊黔兵事,僅僅是向崇禎說明了黔兵“假道淫掠,鄉(xiāng)民奮斗致傷”,準備會同安慶府推官來集之往徽州一帶細查兵馬下落?;杖私煲粚Υ祟H為不滿:

當路不念賊殺百姓,反冒賊為兵,而欲有圖于徽。夫做官人、讀書明道理之人,當此芨芨之日,不從百姓起見,猶欲以利自圖,有心者豈忍聞之?(江天一:《江止庵遺集》)

身處風(fēng)暴中心的主角金聲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1643年八月,金聲兩度致信友人方士亮尋求援助,又先后上《初聞題參備陳守御始末疏》、《見題參后據(jù)參陳辯疏》兩疏,具陳黔案情形:

郡事重?zé)├吓_翁鼎救,八月初聞鳳督疏參,不得見其全疏,止述當日情形,拜疏屬家叔應(yīng)武會試者入都,煩臺翁為覓人繕寫具奏,今方得見全疏,不可不明辯具控,此事關(guān)系重大……前疏想久上今來小疏,求臺翁幸為不孝即日上之,若前疏萬一未上,當為不孝急上前疏,三日后乃即以此疏上之,葢二疏相為終始,亦有次第不可紊亂也。

同時,金聲又利用自己官場上的人脈,聯(lián)絡(luò)張采、史可法、錢謙益等名士,希望以社會輿論扭轉(zhuǎn)對徽州士紳和金聲的不利局面,向各方說明黔兵案的真實情況。史可法還回信給徽州士紳,對徽州的遭遇表示同情“三月祁門之役,眾志成城,一以扼險殺敵為勸,使天下之人,盡如貴邑,寇盜不難平也。而議論呶呶若此,何以為地方綢繆計耶?”(史可法:《答徽州紳士》)

在史可法、錢謙益等人的努力下,事件最終得以轉(zhuǎn)圜。但這一樁事件給徽州府乃至明末政局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后“黔案”時期

“黔案”之后的第二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是年五月,馬士英等人在與江北各鎮(zhèn)總兵擁戴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監(jiān)國。金聲聞訊痛哭數(shù)日。冷靜下來的金聲先去拜訪了徐汧,二人前往杭州找尋劉宗周商議對策。至杭州后與劉宗周、章正宸會晤,從劉、章處聽聞南京方面擁戴福王朱由崧稱帝,年號弘光。弘光帝繼位的消息對金聲來說猶如絕境中的希望,然而金聲在南京的旅途并不順利。1643年黔兵案使得金聲與馬士英關(guān)系極度僵化,這也導(dǎo)致了他南京之行無功而返,空余報國之心:

崇禎十七年甲申,為大清順治元年...時金正希先生以翰林召赴南京,過吳門來侯師。欲疏薦,師曰不可,吾且勸公勿出而奈何使吾出耶?歸語同學(xué)曰:正老(金聲)雖行,然吾知其必不用也。已而正老果與時宰不合罷歸。(湯桴莊等纂:《大易師云莊亟士程子年譜》)

根據(jù)程智年譜的記載,金聲是因有意為弘光政權(quán)效力才前往南京,但因與馬士英不和而無奈歸鄉(xiāng)。返鄉(xiāng)后金聲便致書馬士英,希望能與馬士英化干戈為玉帛,緩和因黔兵案而僵化的關(guān)系,協(xié)力抗清,金聲在《與馬瑤草》中說道:

閣下于不孝,初無嫌怨,特不幸事勢相激,致一郡存亡歸于不孝,當日情形事理,有不能不自明者,而不知者不知其不得巳之心,而以為辨也。夫好辨以求勝,不孝實不為也,今不孝于閣下亦無瞻顧而深痛,大難未夷,舉天下安危系于閣下.....惟閣下鑒其區(qū)區(qū),昭示德意,明解一郡,偕之大道,一心復(fù)先帝之真,仇全力定中原之大業(yè)。(金聲:《與馬瑤草》)

自黔兵案后,不獨金聲與馬士英結(jié)怨,徽州府與馬士英個人之間亦有些水火不容。然而,馬士英在弘光政權(quán)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又使得金聲不得不主動向馬士英求和以圖共同抗清,史料中并未正面記載馬士英對金聲此信的態(tài)度,熊開元則認為:

此其意固將鼓士英以有為,而不謂其問徽首事鄉(xiāng)兵,責(zé)徽人償所失,尚嘵嘵未已,且親奸遠賢,陷圣安于不道,直以人國為戲也。(熊開元:《金文毅公傳》)

金聲于崇禎甲申年(1644)四月時前往南京,當年五月返回休寧便致書馬士英,這封《與馬瑤草》的成書時間也應(yīng)當在五月前后。金聲一直等到次年四月,弘光政權(quán)已危如累卵之時馬士英才發(fā)布檄文允許金聲募兵,卻早已無濟于事了。1645年六月隆武繼立,金聲亦在鄉(xiāng)宣布起兵。但是一鄉(xiāng)之力對于當下的局勢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當年九月,清軍在叛徒黃澍的引導(dǎo)下破城活捉金聲,金聲不肯投降,與門生江天一一同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行文至此,我們不難看到作為地方士紳的金聲在1636-1645年這九年間的努力。長達九年的掙扎也讓我們能夠看到鼎革大勢下一位地方士人踐行自我價值的方式,但歷史的車輪總是無情地碾過每一位站在車前試圖阻擋它的人,或許看似飛蛾撲火的背后,才是士人的責(zé)任與擔(dān)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