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松:筆墨中的人間情味——新見茅盾致阿英信和沈家舊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茅盾在一九四九年致阿英的幾封信,內容有托請阿英先生關心其在天津的凱叔家人工作等內容。讀過以后,發(fā)現(xiàn)黃山書社版的《茅盾全集》沒有收入,都屬于佚信。這些新見的茅盾致阿英的佚信,也讓我聯(lián)想起四十年前與在天津的茅盾堂弟通信的一些往事。
阿英(1900—1977)是安徽蕪湖人,原名錢德富,又名錢杏邨,阿英是筆名。他是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文學家、劇作家、批評家、翻譯家。二十多歲時與蔣光慈、孟超等組織“太陽社”等文學社團,從事左翼文藝活動。一九四九年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下文簡稱“文代會”)結束以后,阿英返回天津就任天津軍管會文藝處處長,軍管會撤銷后,阿英擔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后又擔任天津市文聯(lián)主席,劇協(xié)主席等職務。一九五四年阿英調全國文聯(lián)擔任副秘書長。
阿英先生與茅盾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文字交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在籌備第一屆文代會的過程中,他們就一起共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全國文聯(lián)成為同事,茅盾是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阿英是全國文聯(lián)副秘書長。
“凱叔”家人與阿英的兩封通信
“凱叔”沈永鈺是茅盾四叔祖的兒子。茅盾在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中,講到曾祖父沈煥在武漢、廣西梧州等地打拼一生的大致行蹤,說曾祖父在梧州稅關監(jiān)督上任不久,“就派人到烏鎮(zhèn)接曾祖母及女兒、幼子到梧州。他需要曾祖母和女兒不但管衙門里的內部事務,也要她們應酬同僚們女眷的來往;至于幼子,一向干練,而且寫得一手好筆札,比書辦們擬的信稿更合曾祖父的心意”(《我走過的道路》[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13頁)。曾祖父的幼子,就是茅盾的四叔祖沈恩增。曾祖父沈煥一八九七年告老還鄉(xiāng)回到烏鎮(zhèn),大概在一九〇〇年在烏鎮(zhèn)去世。當時茅盾四歲,沒有什么印象。
曾祖父沈煥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茅盾祖父沈恩培是長子,二兒子沈恩埈,長子和次子都是秀才出身,但是都無意于舉業(yè)。第三位是女兒,沈恩敏,后來嫁給盧鑒泉的父親盧蓉裳。第四個兒子沈恩增,字吉甫,茅盾聽說“曾祖父告老回鄉(xiāng)時,是他(沈恩增)和三小姐侍奉父母從遙遠的梧州到香港轉上海,然后回到烏鎮(zhèn)的。那時他不過二十三歲。他向來以辦事干練為曾祖父喜愛,又一手好筆札,字也雋秀,比兩個哥哥都強”(同上,第16頁)。
其實,沈吉甫去廣西梧州時已結婚生子,兒子沈永鈺,字薰南,大概小名“凱崧”,生于一八九五年,比茅盾大一歲。按輩分,沈永鈺是茅盾的堂叔父,所以茅盾小時候叫他“凱叔”。茅盾回憶錄里提到,一九一一年他從湖州轉學嘉興府中學堂,就是受在嘉興府中學堂讀書的凱叔的影響;辛亥革命以后,茅盾和沈永鈺一起被嘉興府中學堂除名,之后茅盾去杭州的安定中學讀書,沈永鈺則去了茅盾就讀過的湖州中學讀書。一九一三年茅盾考取北京大學預科,大概在一九一四年,沈永鈺中學畢業(yè),在盧鑒泉的推薦下,到北京中國銀行當練習生。茅盾在回憶錄中說:“在我讀完預科第二年的時候,凱叔也到北京來了。他是盧表叔保薦在中國銀行當練習生。他有一次到譯學館宿舍來看我,說起他自己的事,一天寫幾張傳票,每月也拿十六元?!保ㄍ?,第110—111頁)因為兩個年輕人都在北京的緣故,沈永鈺還和茅盾一起游覽頤和園。
一九一六年,茅盾北京大學預科畢業(yè),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沈永鈺在練習生結束以后,被中國銀行派到江西南昌中國銀行擔任科長。后來,沈永鈺在開封中國銀行、鄭州中國銀行、天津中國銀行擔任主任等高管職務。而且沈永鈺潛心研究金融與民眾生活的關系,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在《東方月刊》發(fā)表《儲蓄歌》和《家庭與儲蓄》兩篇文章,倡導民眾勤儉節(jié)約。沈永鈺在天津中國銀行任職后,就把家安在天津,住在天津中國銀行宿舍——貴州路津中里。一九三一年,沈永鈺接受《新光月刊》訪問,介紹自己收藏地名郵票的心得體會。一九三三年宋哲元率二十九路軍在喜峰口大敗日軍,天津各界捐款慰勞,沈永鈺也慷慨捐款。一九三九年沈永鈺調至重慶中國銀行,后調任由天津中國銀行在西安組建西安中國銀行(內部稱為“雍行”),擔任襄理。
沈永鈺一直在銀行界工作,頗有聲望??箲?zhàn)勝利以后,一九四五年十月二日,在西安中國銀行的沈永鈺和其他幾位同事奉命去天津,準備恢復天津中國銀行業(yè)務,途中乘坐的飛機在陜西省柞水縣境內失事,沈永鈺以身殉職,年僅五十歲。

1933年前后的沈永鈺
沈永鈺遇難時,茅盾家里也剛剛經(jīng)歷一場痛徹心扉的變故——茅盾二十四歲的女兒沈霞當年八月二十日突然在延安去世,茅盾的心情惡劣到了崩潰的邊緣。幾個月以后,茅盾夫婦又毅然決然送兒子沈霜去了前線。
一九四九年茅盾從香港回到北平以后,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新中國籌備工作,他先是籌備召開第一次文代會,同時參與國旗、國歌、國徽的征集審查工作。茅盾去天津出差,在緊張的公務活動空隙,和夫人孔德沚一起,專門到天津中國銀行宿舍——貴州路津中里——看望沈永鈺的遺孀錢玲珠和子女。按輩分,茅盾夫婦叫錢玲珠女士為“四嬸”。據(jù)沈永鈺的兒子沈德溥先生回憶:“一九四九年剛解放不久,德鴻大哥(茅盾)與大嫂(孔德沚)專程來天津看望我母親(德鴻大哥的四嬸)。當他看到我的弟弟、妹妹都在家里閑著的時候,覺得十分可惜,他說:‘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即將成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就要開始,你們年青人應該多為革命、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囊幌挘瑢ξ覀兊慕逃饬x很深,至今回憶起來仍覺非常親切。我的弟弟、妹妹和愛人,經(jīng)德鴻大哥介紹先后參加了革命工作?!保ㄉ虻落?、吳志復《緬懷我們的大哥沈雁冰》,《天津日報》1981年4月12日)
茅盾逝世以后,我曾經(jīng)向茅盾堂弟沈德溥、吳志復夫婦請教他們與茅盾的關系。他們先后給我寫過二十多封信,其中第一封信中就專門介紹了沈永鈺與茅盾的關系,他們說:“先父與德鴻哥雖屬(堂)叔侄,但他們年歲(相仿),上學時間同在一個學校,在抗戰(zhàn)時期又在重慶一起多年,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勝似親叔侄。德鴻哥少年時期由于家中房屋狹窄,在我們家中居住過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從先母口中了解一些情況,也就是我在《緬懷我們的大哥沈雁冰》一文中所提的一些?!保ㄉ虻落?、吳志復1981年5月17日致筆者信)

沈德溥、吳志復1982年致筆者信
在和沈德溥、吳志復夫婦交往中,他們謙虛平和的態(tài)度,常常讓我如沐春風,他們發(fā)現(xiàn)一點史料,就及時寄給我,讓我參考研究。從沈德溥夫婦來信中,我也知道了沈德溥先生不僅是茅盾的堂弟,也是茅盾回憶錄中“凱叔”的長子。
沈德溥回憶茅盾夫婦一九四九年到天津專門看望他們,但沒有說到具體時間。那么茅盾具體是什么時候去天津的?阿英在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日記中記有:“茅盾兄昨自平來,亦寓此,晚間始見到?!保ā栋⒂⑷沼洝?,王海波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5頁)為什么阿英到晚上才見到茅盾夫婦?估計茅盾夫婦此行除了工作之外,另外的目的之一就是看望四嬸錢玲珠一家。在八月十四日下午,茅盾見到阿英先生,便把四嬸家的困難告訴阿英,請阿英在天津就近幫助解決沈永鈺子女的工作問題。
八月十四日下午四時茅盾夫婦就返回了北平。阿英先生在日記中說:“午后二時回,茅盾先生托解決諸問題。四時,彼夫婦返平。以九谷壺杯及沈陽所買印泥盒贈之?!保ㄍ希?/p>
回到北平不久,茅盾給阿英先生寫了一封信,詢問阿英為四嬸家子女找工作事有沒有消息,信如下:
阿英兄:
別來又一周矣,想必甚忙,平羽兄囑寫之紀念冊,已寫好交給一氓兄了,寫得很壞,見笑。前承兄慨允為舍堂弟妹及弟媳找工作,不知結果如何……在此仍是開會忙,乏善足陳,匆此并頌。
日祈
弟雁冰 上 八月二十二日
茅盾這封信(篇幅所限,引用原信有刪節(jié),下同)是茅盾在北京飯店216號房間寫的,阿英當時住在天津鎮(zhèn)南西道175號市政府招待所第10號房間。當時正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各方面都還在緊張熱烈籌備中間,參與籌備人員生活上都是居無定所,工作又是異常忙碌,所以茅盾能夠在百忙之中關心堂弟媳和堂妹的工作,體現(xiàn)了茅盾濃濃的人間情味。
茅盾的信剛剛發(fā)出,就收到阿英的十八日來信,阿英把自己在天津落實茅盾堂妹和堂弟媳的工作問題,向茅盾報告。所以茅盾在二十三日又給阿英寫信:
阿英兄:
今日寄出一信,旋即接奉十八日來函,欣悉一是,沈德淑及吳志復事,蒙兄及黃部長設法,感謝,謝謝。
……
今天文聯(lián)常委開會,亦就天津應成立文聯(lián)事有所討論,大家同意天津應當有文聯(lián),就地領導?,F(xiàn)在兄已籌劃就緒,聞之不勝快慰。文聯(lián)內部組織,現(xiàn)亦尚在籌劃中,匆復,并頌,
儷福
弟雁冰上 八月二十三日
孔德沚囑筆問候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沈德溥、吳志復老師通信聯(lián)系多年,他們也給過我不少信,卻因為當年我沒有見到茅盾給阿英先生的這些信,請教起來常常不得要領,只是一些日常的問候,只知道吳志復后來是從事會計財務工作,沈德溥先生是從事經(jīng)濟工作?,F(xiàn)在看到了茅盾致阿英先生的信,而沈德溥、吳志復這兩位茅盾的堂弟、堂弟媳已經(jīng)離開我們多年,再也無法了解當年更多的細節(jié)了。不過,僅僅從這茅盾的兩封信,也可以看到其可貴的人格魅力。他不忘為國家銀行事業(yè)獻身的凱叔,為其后人的就業(yè)操心,這看似是私事,其實是讓因公犧牲的銀行家凱叔在天之靈得到安慰的公事。
一個題外話,在我與茅盾家族后人的通信聯(lián)系中,不少人都提到他們在特殊時期,子女下放或者安排工作時,給茅盾寫信,請他出面給當?shù)卣騻€招呼,茅盾沒有答應過任何一家親戚的要求,認為年輕人應該自己努力、奮斗。
除了上面這兩封信,還有新見《茅盾全集》沒有收入的茅盾致阿英先生的一封半佚信。所謂“半”是指其中一封殘缺的信,見于錢榮毅先生編的《阿英友朋書信集》,這半封信的內容如下:
阿英兄:
(前五行文字手跡缺失)
《人民文學》定下下月初辦副刊,論文尚缺,除艾思奇、周揚兩兄各寫一文外,兄前允之撰寫關于工人文藝一文,何時能撥冗執(zhí)筆,并盼于下月十號左右賜下,否則第一期的論文陣容就顯得太單薄了。匆復并頌
健康
弟 雁冰上
八月三十日
從阿英日記和茅盾這半封信的內容看,這封信應該是一九四九年所寫。阿英在日記里記載,八月二十七日給茅盾寫過信,八月三十一日的日記中,也記載收到茅盾的信。所以茅盾在三十日的信中有“匆復”字,說明是茅盾收到阿英二十七日信的回復;而阿英在八月三十一日收到茅盾的信,應該就是茅盾在八月三十日寫的這封信。還有,當時茅盾擔任《人民文學》主編,開始似乎是親力親為的,所以茅盾親自向阿英約稿,名正言順。阿英收到茅盾八月三十日的信以后,九月三日又收到《人民文學》的催稿信,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說:“收到《人民文學》催稿信。”(阿英日記》,第333頁)所以,綜合多方面考慮,這半封信的寫作時間,正如錢榮毅先生考證的,應該為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
新見的茅盾致阿英的另一封信,信的內容如下:
阿英同志:
蒙惠贈尊編《中法戰(zhàn)爭文學集》,謝謝。您這工作,嘉惠后學匪淺,甚為欽佩。尊恙近來如何?至念。近來我在半休狀態(tài)中,大概是神經(jīng)衰弱,附奉新版舊作一冊,聊報厚貺,兼亦請指正也。
匆此順頌
健康
沈雁冰 四月三日
這封信連同茅盾的贈書,一并送交全國文聯(lián)阿英同志收。據(jù)錢榮毅先生考證,此信當寫于一九五八年,其中阿英先生的《中法戰(zhàn)爭文學集》于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不久由阿英贈送給茅盾,在時間上十分契合。
以上茅盾致阿英先生的三封半信,都是《茅盾全集》沒有收入的佚信,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茅盾與阿英先生的交往和友誼,也可了解茅盾家族一鱗半爪的史料。
本文寫作得到錢榮毅先生和蕪湖圖書館賈慧老師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