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性杂交毛片,国产第6页,天天操夜夜爱,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又黄又嫩又白,精品国产日本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本周之星 | 李海辰:父親、榆樹與墳(2025年第32期)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2025年10月10日14:14

“本周之星”是中國作家網(wǎng)原創(chuàng)頻道的重點欄目,每天經(jīng)由一審和二審從海量的原創(chuàng)作者來稿中選取每日8篇“重點推薦”作品,每周再從中選取“一周精選”作品,最后結(jié)合“一周精選”和每位編輯老師的個人推薦從中選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發(fā)推薦語和朗誦,在中國作家網(wǎng)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共同推介?!氨局苤恰钡脑u選以作品質(zhì)量為主,同時參考本作者在網(wǎng)站發(fā)表作品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涵蓋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是對一個寫作者總體水平的考量。

——欄目主持:鄧潔舲

本周之星:李海辰

 

李海辰,男,2008年生于廣州。高中生,喜歡閱讀寫作。

作品欣賞:

父親、榆樹與墳

父親說,我們下周回老家。我說,好。

父親說,奶奶想我和弟弟了。我說,好。

父親說,大姑給我們留了一只大鵝,有三斤重。我說,好。

父親撓撓他逐漸寸草不生的頭頂,瞅瞅我。

我什么也沒說,只是翻著書。

我們好像都在等對方說話。

你想回去嗎?父親問。

我都行。我說。

父親出去了。

我都行,真的。我想,在城市里或者在鄉(xiāng)下;在群明星光或者霓虹燈光下,對我而言,并沒有什么非他不可。父親卻難掩他的迫不及待,如同孩子。我想是因為他老了。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有著毫不規(guī)律的遷徙喜好。父親復讀了三年,拼了命地從那個小村莊逃到大城市,現(xiàn)在又努力了快三十年,拼了命地想從大城市逃回那個小村莊。大概這也算是一種衣錦還鄉(xiāng),但正如那些歸客一樣,曾面對的那些辛酸、那些黃粱一夢,只能在故鄉(xiāng)夜晚的田野里獨自咀嚼,佐以稻草根。

我模模糊糊地想起奶奶跟我說過的故事。奶奶總是說起來就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自言自語,有時候問我又不像問我,大概因為她早已經(jīng)習慣了我的不理會與沉默——我那時比現(xiàn)在更幼稚,彼時的那個孩子還過于天真,對世界一無所知。

奶奶說起父親小時候的事,講得很慢、重復、磕絆。她說,你爸小時候,住在雙榆樹村……咳,那里有兩棵非常高、非常高的榆樹,所以,就叫雙榆樹村。你爸小時候就住在那里……他會爬樹,會爬得很高很高,直到有人叫他,他才下來……樹下面有一眼泉,據(jù)說有人在那里,看見過一條小白龍,就叫白龍泉……他就從那泉旁邊跳下來,跑走啦……

我似懂非懂。我不知道榆樹是什么樣的樹,不知道白龍泉是什么樣的泉。我知道爬樹,我小時候也喜歡爬石頭爬樹爬上爬下,也曾因此磨破了皮。但我不知道那個還是少年的父親的生活,他離我太遠太遠了。從老家到這里坐高鐵只要一天,從父親到我,卻走了三十多年。我對于還是少年的他來說太過遙遠而模糊不清,他也無法想象,自己的母親有一天會對著他的兒子,講起他小時候的故事。正如我也無法想象一樣。

我和父親說起過這個故事。有嗎?他眼中的疑惑很清晰。有兩棵榆樹,是的,但是,那個泉是在樹下面嗎?還是在村子中央呢?奶奶記錯了吧?

回去看看就知道了,我說。

是啊,回去看看就知道了,回去就知道了,父親說。

我知道父親是個悶葫蘆,他自己也這么說。

父親這樣的男人永遠不善言辭,他們在疼痛中比呻吟先出現(xiàn)的永遠是鮮血。我們兩個男人,或者說一個男人與一個少年,粗糙得像是兩塊樹皮,永遠無法看見脆弱的樹心,只能站在一眼泉前面,看一個孩子在我們身上爬,后來他就跳下去,飛走啦。

他到哪兒去了呢?大城市。男孩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戀愛了。他們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生活,平靜而幸福地規(guī)劃著他們的未來。然而,女孩收到消息,要被調(diào)往別的地方工作,為了留住女孩,青澀的他在飯桌上向領(lǐng)導頻頻舉杯,喝下一杯又一杯辛辣的液體,直到趴在天臺哇哇嘔吐,吐出所有說不出口的話語,吐到胃里比心里更加摸不著調(diào)。他把嘴里的酸水吐干凈,爬起來,晚風把他的便宜襯衫吹得呼嚕嚕響,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衣服粘在身上。那個時候,他的頭發(fā)還不少。他站得可比一棵樹高多了,也孤獨多了——不會再有一個人親切地叫他“下來”了。城市的燈光遮天,把星光也全部掩蓋,他不會喊叫,即使他知道不會有人聽見。他只是沉默著,慢慢地走下樓去,疲憊、搖搖晃晃,但是一直走下去。

后來他們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對這座城市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與土生土長、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他似乎與這座城市天然有著一層隔膜,無形無色,卻讓他感到微微的不適與疏遠。他的內(nèi)心更親近那個遙遠的故鄉(xiāng),盡管他對那里并不如對城市了解。所以他說“好,我都行”。

回到故鄉(xiāng)后,我第一次和父親去給爺爺掃墓。爺爺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連他的照片也沒見到過。

我們在清晨出發(fā),這時候,整個村子還是靜悄悄兒的,不遠處的山濃霧縈繞,淺白和森綠互相交融。我們順著石子路一路走出村子,風很涼,我打了個寒顫。父親記憶中的那條路如今消失在一片向日葵花田中,我們撥開向日葵花向前走去,路過一朵又一朵,深一腳淺一腳。向日葵這種花很特別,沒什么氣味,最多有些植物的清新氣息。它們在清晨的薄霧里微微地低著頭,脖頸上的絨毛掛著一顆顆露珠,隨著我們艱難的行走而撲簌簌地落下來,打濕了衣角。

走到田邊,還要爬山。這里是真正的山,沒有路,只有齊腰高的草中間一條小徑,鋪滿了倒下的草。山很陡,清晨的路很滑,我們沉默著,小心翼翼地挑選落腳處,試探著山。 山也沉默著,不知是無言還是未醒。

山頂,一片松樹林,這是真正的林海。我不禁想到,我那素未謀面的祖父就安眠在這里的某處,心情有些復雜。這里很安靜,很涼爽,有著淡淡的青草味。父親看看四周,便繼續(xù)往前走,我跟在他身后。他撥開擋路的松枝,松枝彈回時灑了我一身的露水。我拍拍身上的水,繼續(xù)跟著父親,幾次因為沒有經(jīng)驗而一頭撞上了蜘蛛網(wǎng)。

到了。父親說。我止步。沒有想象中壯觀的墓碑群落,只有三四個孤零零的土堆,安靜地趴在草地上,兩片松林間。土堆都朝著一個方向留出洞口,洞口已被封死。我一言不發(fā)地站著,眼眶發(fā)澀??粗赣H撿起一根木棍,環(huán)繞著三個土堆畫了一個大圈。這是門,他說。然后他把黃紙放在墓前,用石頭壓好,帶著我跪下,摸索著掏出打火機,點燃了紙錢。爺爺奶奶出來使錢。父親喃喃地說,用木棍撥弄著那堆黃紙,好讓它徹底燃燒。爺爺奶奶出來使錢。父親一遍又一遍喃喃地說。我在煙霧繚繞中模模糊糊地想到,這是父親的爺爺奶奶。父親當然也有爺爺奶奶,不然就沒有父親,也沒有我,但我之前從沒想過。

這是曾祖父母,這是父親的二娘,這是爺爺……三座墳一一拜完。我跪著時,那燒紙的煙總是飄過來,把我籠罩在里面。不知是什么做的,我眼睛辣得直流淚,喉嚨也火辣辣的,嗆得我止不住地咳嗽。父親說,到這邊來跪著,我照做,可很快煙又飄了過來,仿佛跟著我似的。我說,我就跪這吧,祖宗疼我呢。父親不說話了,只是默默地撥弄著紙灰——那黃紙在歡快明亮的火焰中迅速化為黑色,然后破碎成灰白的細小碎片,隨著熱浪飄起又落下。

我們走吧。黃紙燒完,父親扔掉木棍,磕頭,我照做,額頭沾上了一層薄薄的土。走的時候,我回頭看了一眼,依然是三個安靜的土堆。我又看了看父親,他日漸稀少的頭發(fā)落了幾片灰白的碎屑,夾雜著幾根新生的白發(fā)。

本期點評1:

或許是多體裁寫作的緣故,對于散文,我愿意賦予它一定程度的小說性和詩性,也希冀它能夠勇敢地深入地介入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貢獻形形色色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更多的讀者能夠從中有所領(lǐng)悟,如果能夠經(jīng)由作者的敘述窺探到時代的一部分特征,以及人們在特定時期的遭際,那實在就是散文這個體裁在發(fā)展的時代和觀念面前的進步和幸運。

李海辰的散文《父親、榆樹與墳》試圖表達的仍然是永恒的鄉(xiāng)愁問題,對于這樣一個已然泛濫成災的話題,顯然,要寫出新的內(nèi)容和感悟并不容易,考驗著作者在構(gòu)思和表達上的雄心和能力。李海辰以切實的個體經(jīng)驗提供了一種陌生的使人難忘的感受,即他像一個旁觀者,或不具備思考和決斷能力的木偶,跟隨著父親完成一次回鄉(xiāng)儀式。

作者以四次簡短對話的形式介入作品的中心事件——回鄉(xiāng)掃墓。這種形式雖然算不上多么新穎,但是在散文寫作中,也并不常見。由此,給予讀者很大的期待。然而,通讀全文之后,這幾次對話并不是十分必要,也許僅留下兩次對話更為妥帖,有力。即:父親說,我們下周回老家。我說,好。你想回去嗎?父親問。我都行。我說。這兩句正好契合了從小不在故鄉(xiāng)生活的作者內(nèi)心那種漫不經(jīng)心的淡漠的意味和疏離感。

作品的標題是《父親、榆樹與墳》,這樣的標題并不高明,甚至為寫作制造了麻煩和難度,要求作者平等地嚴肅地對待父親、榆樹和墳這三種意象。遺憾的是,作者對于榆樹的有效描摹僅用了兩句話:那里有兩棵,非常高,非常高的榆樹,所以,就叫雙榆樹村。你爸小時候就住在那里……他會爬樹,會爬得很高很高,直到有人叫他,他才下來。這樣兩棵榆樹實在無關(guān)緊要,根本不必在標題顯示。標題往往是作品核心內(nèi)容的提示,就像人的思想,主導并統(tǒng)領(lǐng)著他們的行為那樣,無論太過空泛闊大,還是太過深邃狹小,都可能對行文的展開造成障礙。對于墳的描述亦然。

作品由對話介入回鄉(xiāng)掃墓的中心事件之后,轉(zhuǎn)而對父親早年在故鄉(xiāng)的生活,以及長大成人后到城市的生活進行了敘述。但這些敘述似乎和之后回鄉(xiāng)掃墓的中心事件沒有大而緊密的聯(lián)系,而只是作者情之所至的信手拈來。文學和藝術(shù)的終極狀態(tài),或許是自由。但正如盧梭所言的那樣“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無疑,散文寫作是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一直是散文寫作者信奉的圭臬,但在寫作實踐中,“形散”往往被曲解,誤解,甚至藉此為借口展開無節(jié)操的不必要的敷陳,而“神不散”往往被忽略,敷衍,從而導致作品的核心難以提煉,像一片一片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色彩隨意任性地涂抹在畫布上。

散文寫作的自由正是建立在其“羈絆”之上,正如“無往不在的枷鎖”,只有尊重,并研究、銷毀這些“枷鎖”,真正的寫作自由才能像大霧散盡后的群山顯現(xiàn)出來。

作者在對父親早年在故鄉(xiāng)的生活,以及長大成人后到城市的生活進行了敘述之后,突然轉(zhuǎn)入“回到故鄉(xiāng)后,我第一次和父親去給爺爺掃墓”,這樣的行文顯然有些突兀,既沒有鋪墊,也沒有有意為之的銜接,造成了一種割裂感。

情感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是推動行文的主要原因和力量。在寫作中也應該時刻關(guān)照情感邏輯。在《父親、榆樹與墳》一文中,父親何以迫切重返故鄉(xiāng),以及我何以對故鄉(xiāng)如此疏離都缺乏強有力的具體支撐,所謂具體支撐指代的是真切地形象地描述能夠和結(jié)果直接鏈接的事件,而不是直白的粗暴的敘述。

——四四(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

本期點評2:

文章開篇連珠一般,以蘊含變化的反復強調(diào)手法,加深了語氣與情感,鮮明對照出關(guān)于回鄉(xiāng)一事,父親的迫不及待之情,與兒子無可無不可的隨順自然的態(tài)度。

鄉(xiāng)土的逃離與回歸,原本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議題。曾經(jīng)前往城市,為了遠離相對拮據(jù)的物質(zhì)生活、匱乏的資源與某些社會文化與理念沖突,矛盾的是,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壓力下,走過冷漠、虛偽、浮躁與焦慮地帶,又不由憶起泥土的氣息,懷念鄉(xiāng)土人情與自然生活?!皬睦霞业竭@里坐高鐵只要一天,從父親到我,卻走了三十多年?!备赣H曾復讀三年,拼了命地從小村莊逃到大城市?!翱龋抢镉袃煽?,非常高,非常高的榆樹,所以,就叫雙榆樹村。你爸小時候就住在那里……他會爬樹,會爬得很高很高,直到有人叫他,他才下來”,通過奶奶講到父親時的緩慢、重復與磕絆,在意識流動與一腔深情的暗自激蕩下,在對親人與往事的追憶里,以老榆樹的高與父親的不住攀爬,以樹下潭影里的小白龍,暗示了父親的人生歷程。然而,在比樹更高的城市天臺上,父親曾經(jīng)因為女友之事求領(lǐng)導,一直喝到趴在天臺哇哇嘔吐,“吐出所有說不出口的話語,吐到胃里比心里更加摸不著調(diào)”,然而再沒一個聲音,像故鄉(xiāng)樹下一樣親近地喊他下來了。一葉見林,以小見大,運用這一在城市安家立業(yè)的前奏,雖淡淡一筆,卻包蘊了幾十年間父親的諸種經(jīng)歷與千百感受。

回去看看就知道了,我說。是啊,回去看看就知道了,回去就知道了,父親說。行文至半,作者又一次以言簡意賅的強調(diào)性語言,彰顯了行文節(jié)奏感里的變化與逐步深入,賦予了耐人探尋的意味。從某種意義來說,晚年的父親衣錦還鄉(xiāng)了。但做為一名歸客,“曾面對的那些辛酸、那些黃粱一夢,只能在故鄉(xiāng)夜晚的田野里獨自咀嚼”,在此作者特意加了一句“佐以稻草根”做為注腳,味覺沖擊是直接的,再輔以鮮明形象,寓言般的“根”怎能不震蕩讀者的心靈。返鄉(xiāng)后的父親,比起一生居留故鄉(xiāng)的人,曾經(jīng)以跨出故鄉(xiāng)的外部視角觀察,逐步在遠方完成對故鄉(xiāng)的透視,對鄉(xiāng)土的理解更周全,對前往祖先墳頭時故鄉(xiāng)田野一捧沃土的體悟更深入。

而“我”,在城市長大,卻總存在一種隔膜感與不為人注意的不適感,對陌生而遙遠的鄉(xiāng)土,卻莫名地心生親切。因此,是否返鄉(xiāng)的相關(guān)態(tài)度是模棱兩可的。即使如此,當佇立祖墳前,我還是一言不發(fā),眼眶發(fā)澀了。

心照不宣時,語言皆為多余。祖墳的鏡頭,即使在鄉(xiāng)下,也由遠及近地捕捉,一切景物欲訴方休。淺白與森綠交融的敷色,山的濃霧與村外的寒涼鋪墊了氛圍,愈發(fā)突顯了路途中的葵花田。追太陽的葵花,又是氣息十分普通的植物,仿佛一個個你我,當一個細節(jié)呈現(xiàn),“它們在清晨的薄霧里微微的低著頭,脖頸上的絨毛掛著一顆顆露珠,隨著我們艱難的行走而撲簌簌地落下來,打濕了衣角”,頓時令人觸景生情。鏡頭逐漸推到草齊人腰的山,“山很陡,而且清晨的路很滑,我們沉默著,小心翼翼地挑選落腳處,試探著山。而山也沉默著,不知是無言還是未醒”,再推上山頂,“他撥開擋路的松枝,松枝彈回時灑了我一身的露水。我拍拍身上的水”,一景一物,無不體現(xiàn)內(nèi)心悄悄擴大的漩渦。

一生中,“父親這樣的男人永遠不善言辭,他們在疼痛中比呻吟先出現(xiàn)的永遠是鮮血”,但在祖墳前,卻喃喃地絮語著,依偎著大地的胸膛。而燒紙時的煙,即使我轉(zhuǎn)移了下跪之地,也追著人似的,即使眼睛與喉嚨火辣辣地疼,我卻能感受到,老祖宗疼我了。

地理意義上的歸客,同時是精神的還鄉(xiāng)。與童年對照的,是父親如今的蒼老與漸趨模糊,然而奶奶對回憶里的故事,卻曾一半自言自語,一半講給新芽似的孫兒聽。不僅我、父親、奶奶三代人的心路歷程的交叉與循環(huán),還有故鄉(xiāng)祖墳隱喻的世代延續(xù)與生命輪回里,一根臍帶緊緊聯(lián)結(jié)著我們,在“根”親切而熾烈的光芒里,一些傳統(tǒng)是需永久堅持的。

——盧靜(山西文學院簽約作家)

了解李海辰更多作品,請關(guān)注其個人空間:李海辰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

葉夢蝶:貴象(2025年第31期)

月華籠露華:送別(2025年第30期)

陳偉芳:穿越花季 ——宿管記(2025年第29期)

蘇小白:故鄉(xiāng)散記五則(2025年第28期)

指尖流年:鄰居(外四首)(2025年第27期)

李廷賢:夢中的白馬 (2025年第26期)

董書明:白云青鳥(組詩)(2025年第25期)

張貽端:火脈的傳承(2025年第24期)

劉海亮:失神記(2025年第23期)

樊德林:美好的事物都在低處(組詩)(2025年第22期)

夏杰:中年斷章(外三首)(2025年第21期)

陌小小:秦嶺深處的火焰(組詩)(2025年第20期)

葉青才:夏意脩然(2025年第19期)

高野:一灣蘆葦托住了落日(組詩)(2025年第18期)

張毛豆:藍印花布扇(節(jié)選)(2025年第17期)

常金龍:明月三千里(2025年第16期)

陳小丹:青盲(2025年第15期)

阿納·金:飲盡晨光(2025年第14期)

林澍寧:晚春余日(2025年第13期)

傅俊珂:母性三疊(2025年第12期)

邱?。?草原雨箋·喀拉峻筆記(2025年第11期)

東夷昊: 春天發(fā)生的事情(2025年第10期)

陌小?。?少年游(組詩) (2025年第9期)

李志華:麥芒上的童音(2025年第8期)

弦河:人物簡史(組詩)(2025年第7期)

念扎邊桑:關(guān)于海的回憶錄(2025年第6期)

胡東偉:冬日(組詩)(2025年第5期)

管榮琪:捕聲少年(2025年第4期)

湯茫茫:兩個鐵球同時落地(2025年第3期)

倪大也:隨風而來(組詩)(2025年第2期)

珎兮:細碎的陽光,鋪滿了去年的路(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