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2025年第9期|王琰:私人博物館
愛人
蘭州城深處的小鎮(zhèn),藏著一家名叫“問道”的私人博物館,小小的鎮(zhèn)子因為這家博物館變得分量重了起來。問道博物館開館不久,去的人不多,整館的古家具安安靜靜的,它們不說話。
館長姓喬。喬館長不怎么說話,除非說起他的藏品,他的話語才會變成一整條黃河,滔滔不絕地流動起來。
我們一路看過去,長長的河西走廊,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家具風格。絲綢之路橫貫東西,繼續(xù)向前,后面接著羅馬、希臘、奧地利、德國……從國內再到國外,家具的規(guī)制、顏色、花紋、形狀里皆是故事。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厚的書,相遇就是有緣人,一頁頁翻看細讀,字里行間皆是學問。寫書的人能寫出言外之意嗎?讀書的人又能讀懂幾分?
前面的燈依次亮起來,后面的燈依次滅掉。我問,這里的燈是聲控的嗎?喬館長說,不是的,是他的愛人在關燈。我回頭望了幾次,沒有看到人。
喬館長在茶室會客,滿屋擺著漂洋過海運來的幾百年前的西洋家具,一張方桌,配四張高背靠椅。桌上鋪開一套茶具,每只茶杯下墊著云朵形狀的雜木杯墊。能自如使用這樣家具的人,胸中自有不一樣的氣度。
去了幾次,終于看到喬館長的愛人,雍容沉靜,舉手投足間有著富可敵國的氣度。
他的女兒學的專業(yè)是文物鑒定。喬館長說,可惜就只是專業(yè),女兒沒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但是女兒熱愛茶道。喬館長的桌上放著陸羽的《茶經(jīng)》,他說,是為了和女兒有共同語言。
喬館長和他愛人在舉手投足間,有無以言說的默契。他們三十多年共同成長,依舊是相濡以沫的樣子,著實不易。人是這樣,物也是如此。人和物以緣分聚,東西不再是東西,東西和人是一體的。這里是他們的領地,喬館長是王,她就是王后。
衣冠鏡
注解上標注著,這面衣冠鏡生產(chǎn)于1860年的歐洲,規(guī)格長寬高分別是146厘米、50厘米、290厘米。
這面衣冠鏡格外通透,站在鏡子面前,人也變得透明起來,像是照得見靈魂。
鏡子沒加邊框,立在一雕花木架上,木架下雕出一水洼,水洼用錫鋪底,錫的紋路與鏡子邊緣不規(guī)則的弧形設計連接在一起,海浪般延展開去,一波又一波蕩漾,鏡子于是有了動感。
鏡子里仿佛望得見熱帶海岸線,連綿不絕。鏡子底座上,有魚從海浪中躍起。鏡子旁,雕著一株高高的椰子樹,掛著一簇簇的椰子大概是被人摘了去,海鷹從樹旁飛過,高處騰空而起的龍王俯首望向空闊而起伏的海,海水深不可測。沙灘平躺著,矮小的烏龜在海灘上慢慢地爬,一爬就爬了將近兩百年的時光。
這面衣冠鏡的工藝已經(jīng)頗為精熟。話說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鏡是在“玻璃王國”——威尼斯誕生的,玻璃上面鍍上一層水銀。威尼斯的鏡子轟動了整個歐洲,這種鏡子飛速成為一種時尚,歐洲的王公貴族和有錢人爭先恐后地去搶購。當時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西斯結婚的時候,威尼斯國王就送給她一面小小的玻璃鏡作為賀禮,玻璃鏡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其價值高達十五萬法郎。
制造鏡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嚴格保密的,他們制定了這樣的法律,誰如果把制造玻璃鏡的秘密泄露給外國人,就要立即被處以死刑。一天,駐威尼斯的法國大使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盡一切辦法,從速收買幾個制作威尼斯鏡子的技師,偷偷帶到法國去。法國大使費盡心機,總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國的諾曼底出現(xiàn)了法國的第一個鏡子工廠。
喬館長說,威尼斯是一個可以鋪陳開來講故事的地方。他去過威尼斯數(shù)次,對這座水上城市的印象深刻,對一個熱愛文物的人來說,那里隨處可見種種驚艷的細節(jié),簡直讓人覺得像是遭遇到了“轟炸”,腦袋里裝不下這么大的信息量,嗡嗡作響。威尼斯在喬館長的眼里,就像一篇精心寫就的漢賦,極盡鋪陳,滿眼華麗,目炫之余多少有些負擔感,令人扼腕。
接著來說鏡子。制作水銀鏡子著實太過費事了,要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出一面,而且水銀有毒,制出來的鏡面也不是很光亮。
到了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fā)明家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造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fā)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接著,英國的皮爾頓兄弟又以連續(xù)鍍銀、鍍銅、上漆、干燥等工藝改進了鍍銀法,鏡子被做成各種形態(tài)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現(xiàn)代人必不可少的家居物品。
1860年的歐洲,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鏡子的時期,鏡子越來越大,日益成為室內裝飾,并用在了家具上。
如今,這面工藝已經(jīng)十分完美的鏡子就立在干旱缺水的中國西北大地上。鏡子前沒有海,只有一條黃河穿城而過。
我國古代,銅鏡流行了數(shù)千年之久。銅鏡一面磨光發(fā)亮,一面鑄刻花紋。因為磨光這面能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鑒”或“鏡鑒”。銅鏡制作精良,造型美觀,紋飾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不同時期的銅鏡有不同的藝術特點,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幾面商代的銅鏡,把銅鏡產(chǎn)生的歷史提早到了殷商時代。戰(zhàn)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制作亦輕薄精巧。到了漢代,制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xiàn)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時,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chuàng)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中國從明代末期,開始有了玻璃鏡子。清代乾隆年間,玻璃鏡漸漸開始大量使用,銅鏡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喬館長在歐洲見到這面衣冠鏡,不大的物件上,卻能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完美交匯。他豪情頓起,決心不遠萬里也要將它買回國。鏡子多少錢就不論了,光是這面鏡子打包長途運輸費用就是個天價。
這面衣冠鏡制作于1860年的歐洲。而1860年的中國,正激蕩于戰(zhàn)爭的旋渦。北風一陣緊似一陣,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城。一路燒殺搶掠,闖進圓明園,大肆搶掠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士兵們砸碎鏡子和花瓶,撕下畫幅和卷軸,他們打開倉庫搶奪絲綢,并用這些珍貴的織品包扎馬匹;他們裹上皇帝皇后的龍鳳袍子,每個掠奪者口袋里都塞滿了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水晶。搶掠之后,為了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法聯(lián)軍放火燒毀了圓明園。
大火燒得中國人顏面盡失,圓明園滿地碎裂的鏡子閃爍著無數(shù)侵略者變形的嘴臉。
喬館長的愛人不同意他買下這面歐洲的衣冠鏡。因為價格太高,運輸費用太高,更重要的是運輸風險太大,萬一途中破碎了呢?
喬館長沒有一絲猶豫就買下了它,這是精品,可遇而不可求,只要遇到,怎么可以錯過?都是外國人帶走中國人的文物,有一天,也會有中國人從國外買了他們的文物到中國。他立即開始聯(lián)系包裝公司,按鏡子和木頭架子的形狀定制包裝。
光打包公司來量尺寸,就用了三天時間。邊邊角角,木雕上的花紋和各種鏤空。還有鏡子邊鏡的弧面,也要一點點量好。他們用的不是手工尺,用的是精度極高的投影儀。
衣冠鏡從開始打包到運輸,一連數(shù)天,喬館長的心都是懸著的。一上一下晃晃悠悠,終于到了蘭州,打開包裝,取出來看時,完好無損。
喬館長的愛人從望見衣冠鏡的那一刻起,什么也沒有說,她知道他為什么要買回來它。她陪伴他多年,早練就了一雙慧眼。
據(jù)說當年為避戰(zhàn)亂,故宮文物外運的時候,來不及打包,瓷器中間灌滿綠豆,再潑上水,第二天再潑些水封箱裝運。里面綠豆芽越長越長,瓷器被包裹得妥妥帖帖。
喬館長笑著摸摸衣冠鏡邊上的木雕,說,這木頭不比瓷器,是見不得水的。當年文物外運,列強紛紛來中國尋寶。我是想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也有收藏家。
犁
墻上懸著一把犁。不留神望去,像是一把弓,卻又比弓多了力度。
犁有犁梢、犁鏵、犁轅,細看形狀就是兩個字母:L和Z。L和Z是蘭州的縮寫。喬館長的問道博物館原本有各種機會落地在別處,可是葉落歸根,“問道”終于還是安家在了蘭州,隱隱中也是種緣分。
犁梢高聳,喬館長形容說像蘭山;犁轅曲線流暢,喬館長說像蜿蜒奔流的黃河;剩犁鏵左右逢源,如蘭州城里那座聲名顯赫的中山橋,有了它,河和山就成了相互呼應的景。
我倒是覺得,喬館長有點像這把犁。他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內斂,樸實。
面對嚴苛的自然環(huán)境,他們在天地間求生存,在苦樂中尋出路,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輕言放棄,挑戰(zhàn)著生命中的諸多不可能。九曲黃河,百尺黃土,還有頂天立地的黃土人,應該拿什么才能概括這一群體的品質特征呢?唯有世代耕耘黃土的犁最為與之相匹配,因為只有它所體現(xiàn)的堅韌氣質才能與蘭州人民腳踏實地、不懈奮斗的精神相契合。犁無疑是最能代表蘭州城、蘭州人品質的物件,讓它成為蘭州這座城市的標識應該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喬館長用犁設計做了問道博物館的標志,又給犁做了個幾十秒的短視頻。我希望,這座城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看到“問道”,看到這把犁,看到喬館長做事的用心。
條案
這是一張條案,條案是禮儀性非常強的家具。明清時期,人們常將其設于正廳;若設側間,一般多置于窗前或山墻處,上放花瓶、座鐘和梳妝用具等物品。也可放置在書齋、畫室、閨閣、佛堂等處,或擺書函、文具,或放畫軸、字帖,或陳鼎彝雅物,或置香薰、拂塵等。
這張條案是核桃木的,核桃木質地堅硬而致密,分量適中,性韌,不易開裂。核桃木家具幾乎是山西獨有的家具。山西地區(qū)盛產(chǎn)核桃樹,有的達幾百年樹齡。核桃樹到晚年以后,結果率低,自然被淘汰去制作家具了。
山西有五臺山,五座山峰如同佛的五指,捧出一朵閃著金光的蓮花。山西有應縣木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塔,遼時興建。摸一摸從遼時就站在這里的雕梁木柱,扶手處的木頭,如同美女肌膚,光滑潤澤。山西多富甲天下的商賈,有錢了自然有了任性為之的底氣。
但這張條案卻是從甘肅隴南的武都收集而來。它的形制古拙,有明代家具遺風,簡潔,制作精良無可挑剔。
隴南,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qū),東接陜西,南通四川,扼陜甘川三省要沖,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zhàn)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攻伐消長與民族交往,構成隴南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氐族、羌族、漢族和其他各民族,互相影響和融合,共同生息繁衍在隴南。東晉、南北朝時期,隴南境內先后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興、陰平五個胡人政權,稱為“隴南五國”。
抄錄幾位仇池古國一百多年為王者的名字:楊千萬、楊茂搜、楊飛龍、楊難敵、楊難當……中原皇帝太遠,楊氏一族就近自己稱王。
這張條案不知道是不是楊氏一族用過的老家具?
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的支脈東西向橫貫隴南市武都區(qū)全境,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錯。武都有“千年藥鄉(xiāng)”的美稱,生長各類中藥材一千多種。又有“千年椒鄉(xiāng)”之美稱,沿著險峻的盤山公路蜿蜒上升,一層層梯田長滿花椒樹,密密麻麻一枝枝新綠的小花椒,是鼓著勁拼命舉起的小拳頭。
武都當然也多核桃樹。
就算不是楊氏一族用過的家具,這件條案的主人,當也是讀書做官的人,還得是家底殷實的大戶之家。甘肅在明清兩代共有進士四百五十三人,其中明一百六十一人,清二百九十二人。這個數(shù)字與江浙一帶是不能比的,甚至比不上人家縣城中進士的人數(shù)。在甘肅高中進士,必然更有過人之處,如逆風之疾草。它的主人或許原本就是武都人,少時聰慧,讀了很多書。二十歲時他赴西安參加鄉(xiāng)試,中了舉人。第二年,進京趕考,中了進士。于是被派往江浙滬之類的地方,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后來,升任知府,再后來,換一個地方,還是出任知府。
后因病辭職,或告老還鄉(xiāng),離任返回故鄉(xiāng)階州。武都清時稱階州。高樓山、青泥嶺、摩天嶺、米倉山、西秦嶺等直插云霄的大山橫亙于隴南大地,成為阻隔交通的天然屏障。隴南就是這樣的“行路難”?!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蜀道說的不只是四川。李白當年說“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他是從甘肅蜿蜒入川的。
主家一路歷經(jīng)千難萬險,終于全身而退,榮歸故里。卻是滿眼破敗凋敝,于是翻建院子,置辦家具,安頓家人,之后沉靜淡泊,訪古寺,拓碑碣,讀書自娛。這不失為那個時代做官的人的最為理想的結局。
管家跟隨主家多年,最了解主人。管家出面覓得四里八鄉(xiāng)最好的木匠。說是做條案置于正廳之間,上配中堂,前配方桌、對椅,還有別的屋的家具,都用本地的核桃木。
木匠是師徒倆,徒弟不太愿意接,活苦,給的錢雖多一些,但還是不太劃算。師傅倒是沒有猶豫地就接了。他說,孔子都說“學而優(yōu)則仕”,都是干活,那就干些像樣的手藝活吧。
老木匠有本子家具圖譜,這么多年,他每做完一樣家具,就把輪廓樣子畫下來。干這門手藝這么多年,他畫了厚厚一本子圖。他給管家看,管家一一選定了樣式,要調整的地方也一一訂正重新畫出了圖樣。好木匠說不定也是個好畫家呢。
式樣選定了,老木匠更覺得主家不是一般人家,這氣度,可不是隨便誰家都有的。主家選了相互對應的成套樣式。除了用的木材是硬木以外,榫卯結構也要求極為精密,裝飾簡練,卻要求工藝相當高才能達到這種獨特韻味。
在別處兩三個月就能干完的活,但是這戶人家的家具,師徒倆從草葉子剛冒芽一直干到過年。這哪里是干活,簡直是嘔心瀝血。
別的木頭推下去,就是一朵雪白長長卷曲的刨花,可是核桃木推下去,卻是輕輕薄薄的一朵淡青色刨花。師徒倆用足力氣,嘩啦嘩啦,仿佛要把所有的木頭都推成刨花。當滿屋子堆滿了這種淡青色的刨花時,一塊塊核桃木終于露出了漂亮的紋理。
好在完工的家具主家很滿意,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簡練,質樸,典雅,大方。根據(jù)整體需要,只做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椅子背板上,做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施以裝飾,但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恰到好處。
條案就是條案,肅穆大氣,側面對稱雕刻出如意紋,流暢簡潔,有儀式感。
四百年的時光流逝。能用上四百年的家具原本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喬館長收這件家具是2017年,裝上車過高樓山時,正趕上國道212線施工修路。高樓山海拔高,氣候惡劣。夏天氣溫常常高達四十多攝氏度,太陽無遮無攔地直射下來,風不知躲去了哪里。
修路師傅說,你別看這會兒熱,到夜里,氣溫能降到零下呢。又指著放在路邊的棉衣說,晚上我們干活穿這個。
路不通,只好等,等數(shù)小時才得以通過。
途經(jīng)明月峽時,司機看坐在副駕駛位的喬館長沮喪,指給他看寶成鐵路109隧道口,講起舊事——
汶川大地震時,一列裝運油料的火車在隧道內出軌起火?;鹕鄰乃淼揽谔驅⒊鰜?,火苗沖天,山體通紅,濃煙翻滾,熱浪讓人幾乎窒息。
死亡是張開翅膀的鷹,在頭頂盤旋。那天傍晚,天邊的云朵,被燃燒的火焰燒紅。
緊急調來的部隊官兵沿著踩踏出的崎嶇山路,在湖岸搭建了二十多米高的注水架,鋪設二十一條供水管線,從隧道南端、北端及中段棚洞區(qū)向隧道內不間斷射水、注水,持續(xù)發(fā)起攻擊,這是一場戰(zhàn)斗……
經(jīng)過連續(xù)六個晝夜的緊張戰(zhàn)斗,在水槍強大水流的澆注下,已完全燒毀的三節(jié)油罐車廂被官兵們從109隧道內拖出,并推下鐵路……
司機說,你讓我?guī)湍憷浭菍Φ?,一定不能用火車,記得啊,下次還要關照我給你拉貨昂。
那天路上,天陰著,喬館長眼里,太陽又圓又白,像是一粒止痛片。
喬館長給司機加了運費。誰都不容易,還是坐汽車拉貨吧。
所有的艱難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艱難都是有收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