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詩行里,我們都是蹩腳的讀者 ——讀傅菲《深山欲雪》
活在塵世間的人,或許都有一顆求取寧靜的心。當(dāng)人們真正走進自然,走進寧靜,接觸草木鳥獸時,能否安然于自然之中,能否真正找到心中的桃源之地,安妥那顆心。
我想,未必。
我們可能會有一種感受,在塵世喧囂中渴望自然,在自然中又念塵世之情。一種生活總有勞累之時,徘徊成了一種生命的形態(tài)。一座圍城,進去了,再出來,出來了,還渴望進入。我們這些普通人,冬天畏懼嚴寒,渴望夏天。夏天又埋怨炎熱,迫切回到冬天??偛荒馨踩挥诋?dāng)下,順道于自然。
不知道,傅菲做沒做到這種超越。
有一種可能的可見,在他的文字里,我們看到了很多認知的陌生,這種陌生會推離我們想融入的想法?;蛘哒f,是我們對自然缺少認知,自我局限,才會親近自然。一旦有了這種深刻的認知,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不會“過于”親近自然,歸隱自然,而是作為生活的一種調(diào)劑,從而達成生命的一種美好。
我很欣賞、敬佩作家傅菲,有勇氣拋開世俗的一切,孤身深入大茅山、鄭坊盆地,持續(xù)十余年,和那些陌生的、司空見慣的,作為普通人、城市生活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去認知的草木鳥獸蟲魚一起“生活”。從它們的身上、生命中,反觀自己的肉體與生命。
在傅菲看來,草木的枯榮就是生命的枯榮;河流的往復(fù)就是生命的迂回;山石的無言就是生命的堅守;星辰的流轉(zhuǎn)就是生命的形態(tài)。自然是簡單的、樸素的、純凈的、又廣闊無垠、無窮無盡的,涵蓋了人類所思所想所愿。我們看清了,也就少了猙獰,多了平淡。生命也就多些美好。
傅菲的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長于敘述,看似不經(jīng)意的事件,在他細致的、精微的、不動聲色的敘述中,涵蓋了很多自然、人文知識,隱藏著對生命的哲學(xué)思考。讀他的文章,感覺每一篇都好像是作家在建造“一棵智慧樹”,生活中的事件就是這棵樹。有干,有枝,有葉,當(dāng)讀到文章的結(jié)尾,就會看到結(jié)出的果實。當(dāng)然,并非千篇一律,很多果實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看到。每次閱讀,都像是摘獲他問道于自然的果實。我們普通人,永遠不可能被落下的果實砸醒,只有親自去摘,親自去體驗。閱讀就是一種捷徑。
傅菲對于自然有著深刻的思考力,他在自然中思考、提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過濾。是自然更能給到一個人警醒嗎?因為陌生,因為好奇,才有更多的警醒。因為平常,因為麻木,才會有更多的不經(jīng)意,所有的美好,匆匆而過。或許這也算傅菲給予我們的啟示吧。當(dāng)我們面對橫在碼頭的船、游在水中的魚、飛在河面的鳥、長在沙灘的樹、落在河中的蟲時,我們能否感知到這就是自然世界給予我們的另一種物象呢?
我知道,忙碌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停不下來,即便是停下來,只是緩解勞累,并沒有深度思考。傅菲的散文是面對思考,是主動融入的一種思考,而我們,往往都是被動的,無奈的一種選擇而已。
很多人都會說,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一旦走進,似乎又是一種“不是想要的”?;蛟S,人們很難找到那種想要的人生。很多人,用一生去尋找。到頭來才知道,生活本就沒有想要的,你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實的生活,永遠不會符合自己的心愿,這也是人心貪婪的一面(再看看傅菲在深山中獨處、生活、寫作,沒有對比,就沒有滿足),處于一種逃離的心態(tài)。我們沒有傅菲問道于自然的能力,看起來又那么灑脫,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強大自己。
生命,是越來越重的感受。
唯有生命值得熱愛,任何一種生命都值得敬畏。其余,不過都是擦肩而過。
(朱宜堯,中國鐵路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


